病毒式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7qicai.cn/chaoliu/xinchao/3377.html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要怎么走?
福建充分利用“数字福建”建设所积聚的强大能量,大胆实践,闯出了一条大数据发展之路。一幅幅“大数据”助推福建乡村振兴的鲜活画面,正在八闽大地徐徐展开——
打开系统,贫困户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各级扶贫部门的信息更新和实时共享,让扶贫工作从“漫灌”转变为“滴灌”;
轻点鼠标,一组由温度、湿度、光照组成的气候参数就传到电脑终端,棚里的果蔬要“吃”多少营养,全由数据说了算;
连上网络,以往烂在田间枝头的农村“土货”,嫁接电商,进了城,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好帮手……
大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福建乡村渗透并发生裂变,展示出勃勃生机——
年全省已创建17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5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实现了全省贫困县农村电商示范工作全覆盖;
全省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增收.8万元,人均增收约元;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福建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3亿元,全省共有个淘宝村、24个淘宝镇,阿里、京东、苏宁等龙头企业在福建的农村电商月交易量超过万单……
大数据,让乡村扶贫更精准了
大寒过后的闽东山村,薄霜刚刚在朝阳中融化。
宁德市屏南县古峰镇长汾社区的贫困户陆苏平,坐在家门口长吁了一口气,去年签下的5万元扶贫贷款,入股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结算了1万元的利息和分红,打到了自己的账户上,有了这笔收入,今年可以过上一个好年了。
“到服务中心填表、签字,书记做担保,不出一小时就办好啦!”说起去年办理扶贫贷款的情形,陆苏平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快。而这,得益于屏南县在宁德市率先建立的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贫困户家庭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资金流向等悉数入网,县、乡、村三级扶贫部门定期对信息进行更新和实时共享,地方扶贫工作从“漫灌”转向了“滴灌”。
“农村信用社接入系统后,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对贫困户进行审核,发放扶贫贷款的效率提高了。”屏南县扶贫办主任胡小青介绍,一般情况下,银行完成从审核到放款的全套流程,需要5-7个工作日,而借助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贫困户1-2个工作日就能拿到贷款。
精准扶贫不仅要“高效”,也要“实效”。
宁德市下党乡被称为我国扶贫开发思想的“策源地”和“实践田”。如今,这个曾是“鸟都飞不出去的地方”则进行着另一个生动实践。
年,下党村利用物联网技术,发挥地方特色,推广定制茶园。消费者通过APP客户端可随时查看茶树生长情况和茶叶制作加工状态。
这种可视化定制消费扶贫模式,将贫困村的产业与大众扶贫、消费需求对接起来,第一年就推动农民收入翻番。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村集体收入22.3万元。
一根网线从源头上精准定位了扶贫的对象和手段,并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护送着惠农资金走好“最后一公里”。
在福州市罗源县庭洋坂村,贫困户雷兴义的女儿雷水翠,用手机查询父亲领取惠民资金的情况。点击“福州市惠民资金网”并输入父亲的名字,雷兴义名下的“城乡低保补助”“生态林补偿金”“农业支持保护补贴”3项惠民资金便跳了出来,每一笔资金的发放时间、应发放金额等信息一目了然。
原来能发多少钱都得等人通知了才知道,如今每一笔款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百姓的心里敞亮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顺畅了,扶贫工作也愈加规范。
大数据,让农业更现代更安全了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才能振兴。互联网为农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实现了转型升级。
在南平市光泽县崇仁乡,一颗名为“傅小西”的西红柿已经结出了“互联网+智慧农业”的“果实”。
鼠标轻轻一点,一组由实时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组成的气候参数就传到了电脑终端——今天,棚里的西红柿要“吃”多少营养液,全由这组数据说了算。在这些通过智能系统传来的大棚气候参数的“呵护”下,棚内的西红柿奇妙般地实现了四季不断产,年产量比普通地栽高出了8-10倍。
通过互联网技术,不仅改写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还联接起田间与餐桌,有效推进“三产”融合,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
宁德石后乡山野辽阔,泉清坡缓。当地农民马茂泽人工散养野香猪,他给场地和每只野猪安上了信息追踪微芯片。身在百千里之外城市的“爱乡吃货团”成员随时可以通过手机观察到自己“包养”的野香猪在山谷地里玩耍、奔跑、打闹等情景。
如今,触网的农民足不出户,也能清楚自己种养出来的农产品,最终端上了谁家的餐桌。
福安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电商百佳县。多个村庄种植的7万多亩巨峰葡萄,有30%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且网销价格要高出当地均价30%左右,惠及7.5万户农民。市农业局局长叶细玉介绍说:“这得益于大电商环境下‘一品一码’的全面推广。”
如今,福安市逾家涉农电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应用“一品一码”,共有家农业企业进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家农业经营主体完成备案,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
福建年就开始治理餐桌污染,年启动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年9月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已有76个涉农县(市、区)全部接入追溯平台,多家生产主体纳入数据库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即时上传、远程可溯。
一张更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网正在精心编织中。年,福建启动实施“农业云”信息工程,即构建一个全省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农业生产、经营和质量安全三个服务系统,建立一个服务全省“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大数据,让乡村更开放更美丽了
“互联网+”,打破了城市与乡村的空间隔离,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革命基点村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几个月前,10几万斤蜜橘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各地,一解果农往年增产不增收的困扰。不仅如此,在涌动的电商浪潮中,该村传统的竹制品销售也销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全村每年的电商销售额达1亿元,仅竹席网络年销售额就达多万元。
近年来,福建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搭建“京东特色馆”等农产品销售平台。星罗棋布的乡村连锁网点,在“互联网+”的链接下形成“云上”联合商城,降低了商业成本,也为许多村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今,全省已有46个县(市、区)建有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超过个,行政村覆盖率约42%;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建成投入使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个,覆盖率达到30%。
如果说,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当下旅游业的新时尚,那么,互联网的引入则为它的持续发展铺就了一条阳光大道。
福州市永泰县的嵩口镇,目前较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余座。有了这些“底子”,嵩口镇的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年,该镇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年又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这里头,有大数据的一份功劳。
在嵩口镇各个景点中,一个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