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闽人文明与山水攸关、与海洋相连,与中原文明相通,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何家潭遗址的发现表明,在中原文明呱呱坠地之时,福建光泽地区也出现了有等级差别的聚落,并具备一定的聚落分区规划能力《山海经》云:“闽在海中。”福建形成于山海之间,长约公里的陆地海岸线绵延曲折,多个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武夷山、福州发现的闽越国遗址是东南地区融入中华大一统的实证,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共融共生共发展的生动写照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邓倩倩偏居东南一隅的福建,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受山川阻隔,与中原腹地距离甚远。曾经,由于考古力量薄弱、成果阙如,学界一度认为“福建先秦无史”。中国早期文明化进程的东南模式呈何走向?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何以形成?闽越文明如何跻身中华文明之列?知所从来,方明将往。福建地区的历史文明起自何处、如何演进,深深牵动着八闽儿女的心。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接力拂去历史烟尘,一众文化遗存重见天日,填补福建史前文化序列空白,解开“何以福建”的文明密码。诸多考古发现证明,福建从远古走来,瑰丽的闽人文明与山水攸关、与海洋相连,与中原文明相通,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山坳上的早期中国”由北入闽,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是连通内陆地区的重要通道,位于闽江上游富屯溪的源头。年伊始,来自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及北京大学、闽江学院的考古队员们,在光泽县崇仁乡砂坪村何家自然村东侧的山岗上对一个个探方区域刮面,仔细检查地层中的器物或特殊陶片,留意土壤中的包含物。“年下第一场雪时,我们入驻这个小山村开始考古调查。在驻地对面那座余米高的山岗上,意外发现诸多遗物遗迹且规模较大。我们推测,这里可能有重要遗址。”何家潭遗址的发现者、闽江学院副研究馆员黄运明说。果不其然,历时三年的调查揭开了何家潭遗址的面纱。该遗址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最厚超过2米且遗存丰富,推测时间跨度为从距今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这一迄今为止福建地区规模最大、内涵较丰富、等级较高的史前中心聚落遗址的发现,打开了追寻福建文明曙光的新大门。考古队在这里发现了数段人工土垒墙遗迹,居住区、墓葬区、防卫区等聚落功能分区明显。而且,遗址点成片分布,推测可能存在中心聚落和次中心聚落的区别。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成果显示,从距今约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何家潭遗址的发现表明,在中原文明呱呱坠地之时,福建光泽地区也出现了有等级差别的聚落,并具备一定的聚落分区规划能力。有专家认为,这是“山坳上的早期中国”形态,对研究福建地区史前聚落演进与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不止何家潭遗址,近年来,武夷山葫芦山遗址、光泽馒头山遗址、浦城马道坪遗址、龙头山遗址等史前遗址的发现发掘,丰富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内涵,成为福建“面向内陆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有观点认为,中原夏商文明没有到达偏居东南一隅的福建地区。在一代代考古工作者“一铲一刷”拂去历史尘埃的过程中,历史认知被一次次刷新。“我们推测,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以及东南地区在这一时期存在一种文化交流模式。”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永平说。以器载道,中原文化南下影响福建地区的考古实证频出:在闽北,被视为夏代王室礼器的象鼻盉在光泽出土,浦城管九土墩墓群中一次性发现10件造型精美的越式青铜剑;在闽南,浮滨文化遗物中出现祭祀礼器牙璋;在闽东,黄瓜山文化陶器上出现青铜器云雷纹等。另有迹象表明,在夏商时期,“福建瓷”或已跨越山海与青铜文明相遇。在河南二里头夏都遗址、陕西西安西周时期的大墓中,都发现了产自南方的原始瓷器。学术界普遍认为,原始瓷器是由南方向北方地区传播的。而对浦城猫耳山、永春苦寨坑的持续考古发掘,已实证福建地区是中国最早的龙窑、最早的原始瓷器诞生地。青铜时代北方文明与南方文明的交汇处,是否有八闽器物的身影?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而对于福建地区的早期文明图景,我们已可做想象:以原始瓷、硬陶为代表的手工业快速发展,大型聚落出现,文明礼制由中原南下,闽之“礼器”或作为文化使者向北传播。向海而生拓海而荣为更加清晰勾勒福建古代文明发展脉络,年底,福建省文旅厅、文物局组织编制了中长期考古科研规划,旨在解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福建文明进程。“为了厘清文明起源的东南模式,我们兵分多路,开展深入调查、选点发掘。”王永平说,除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