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树有根水有源
——走进毛湛毛氏宗祠
毛湛毛氏宗祠外观
毛湛毛氏宗祠斗拱结构
12月5日,在毛氏族人的带领下,笔者来到光泽县司前乡台山村的毛湛自然村,探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毛湛毛氏宗祠。
元朝末年,战乱频繁,毛氏先祖毛孟升从江西省贵溪市一个叫梅潭的村庄迁徙至福建光泽二十四都(今光泽县司前乡台山村毛家组),从此开宗立基,繁衍后代,成了当地一个大家族,进而形成了一个村庄。村中相连建了三个祠堂,最早的叫“毛氏族祠”,第二个祠堂叫“四房祠堂”,第三个叫“六房祠堂”即“毛湛毛氏祠堂”。据《台山毛氏家谱》记载,毛氏家族到十三世,约莫至清代中叶人口发展至多人,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后裔毛德深有6个儿子,人数最多,提出分房,单独立祠,造就今天的毛湛毛氏宗祠。
“毛湛毛氏宗祠”属典型的清代风格建筑,在闽北实属罕见。除了风格独特之外,它为有关部门研究我国南方祠宇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更具历史价值。毛湛毛氏宗祠建于嘉庆九年(),距今有多年历史。房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砖石结构,一字式门楼。因为是分祠,正面没有大门,只有两个进出的月门。里面前后三进,三开间,正面与大殿前天井之间为戏台,屋顶架构为穿梁式。顶有宝葫芦镇顶,下面天井两侧廊楼为看台,正殿中殿间置过厅,过厅两侧为天井。地面为方砖铺设,戏台和过厅上方均有藻井。石磉木柱对称粗大古朴,由外殿伸向后殿。前殿与后殿有门窗遮屏,两边厢房也是门窗花格嵌窗,雕龙画凤,木构件雕饰丰富精美,可见当时匠工的高超技艺。两侧山墙呈现两组四对沿角阶梯,下各有一个侧门,让宗祠外形显得美观。
在宗祠里,前殿上方有块书有“温柔敦厚”四个大字的牌匾,后殿上方有一块书有“安孔成寝”四个大字的牌匾,字迹书法均出自该族清年间著名书法家毛鹤龄之手。毛鹤龄(—),字遐配,号耻庵,县增生,自幼家贫,以教馆为生,是个德才兼备的文人。《福建通志》记载其“少孤,倾家财养叔父,直至产尽,成年馆金多用于叔父家,将家中的田产用于安葬祖母”。《光泽县志》记载其善书法,博采百家之长,善化古人手法,自成一家。毛家人牢记祖训,一直注重耕读传家,毛湛毛氏族人还设立“奖学谷”,凡考上秀才或举人都能获得20到50担谷子的奖励。以至于清嘉庆年间,族内举人秀才贡生就达50多人。
毛湛毛氏宗祠里过去还有忠义人士的牌位。清代康熙十三年耿精忠之乱,当地武秀才毛锦生带领毛姓人自发护村,保护民众,被授练总一职。他杀贼无数,后被贼擒,尽忠而死,朝廷敕建,在毛家建他的一个忠义门式牌楼,目前遗址尚在。毛锦生的事迹被《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五卷忠义二”收录。当地数百年民谣有:“不怕官兵千千万,只怕练总一个毛。”说的就是他。毛家人利用台山离端溪新甸这个水陆集散地近的优势,开始从事经商,曾富甲一方。
树有根,水有源。毛湛毛氏宗祠虽然历经无数战乱,但仍被保留下来。每年清明,远在各地的毛家后裔都会到宗祠来祭祖。改革开放后,有台湾的毛姓宗亲来这里认祖归宗。据闻,毛家后人准备成立毛氏联谊会,以此凝聚人心,传承家风家训,研究地方传统文化。
(田裕铄沈少华邓灵军文/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