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种红茶,这一福建省的独特珍品,分为正山小种与外山小种两大类。正山小种,源自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一带,亦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桐木关小种”或“星村小种”。而政和、坦洋、北岭、屏南、古田、沙县以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小种红茶,虽仿照正山品质,但品质稍逊,统称为“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此外,还有一类将低级工夫红茶经过熏烟工艺制成的小种工夫,被称为“烟小种”或“假小种”。“小种”之名,源远流长。早在年,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中便有记载:“武夷茶,山上者称岩茶,水边者名洲茶。其中尤以工夫茶为佳,而工夫之上,更有小种,以树名命名,每株产量有限。”到了年,董天工在《武夷山志》中亦提及“小种”,并详述了其产地与品质。然而,这两部史籍所指的小种,并非我们今日所说的小种红茶。
真正的小种红茶,起源于年。那年,崇安县令刘靖在《片刻余闲集》中记载:“凡岩茶皆由各岩采摘并焙制,远近茶客多于九曲内寺庙购觅,市中罕见。本省邵武及江西广信等地所产之茶,虽名为江西乌,但与星村之茶迥异。”这里所提及的江西乌,虽与星村有关,却并非红茶,更与小种相去甚远。
关于国内红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清代通史》第二卷页。书中载明:“明崇祯十三年(年),红茶(包括工夫红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茶)由荷兰转至英伦。”此记载虽未明确武夷红茶与小种红茶的先后顺序,但至少证明了两者在明崇祯十三年之前已存在。自五口通商后,外商纷纷来华抢购茶叶,闽红的坦洋、政和、白琳工夫因此应运而生,小种红茶亦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
清道光末年,因时局动荡,一支北方军队从崇安星村过境并占驻茶厂。所存青茶因积压发酵而变成黑色,并产生了独特香气。厂主急中生智,用锅炒和松柴烘干,稍加筛分拣剔后装箱运往福州试销。这种带有特殊香味的小种茶竟意外受到外商的喜爱,生意兴隆,获利丰厚。从此,小种红茶名声大噪,风靡一时。正山小种,其“正山”之名彰显了它来自真正的“高山地区”。这一名称所指的地理范围,以庙湾、江墩为中心,北至江西铅山石陇,南达武夷山市曹墩百叶坪,东起武夷山洋庄乡大安村,西到光泽县司前村,西南延伸至邵武观音坑,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凡是在武夷山中产的茶,都被统称为正山小种。相对而言,武夷山附近所产的茶则被称为外山,它们在星村集中加工。然而,即便是在星村加工的外山茶制成小种红茶后,也因其独特风味而在市场上独树一帜。因此,正山小种又被称为“星村小种”,以区别于武夷山区以外所产的小种茶。
崇安县星村的曹墩和桐木关一带,地处武夷山脉之北段,这里地势高峻,海拔在至米之间。这里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维持在18℃,年降雨量约为毫米。春夏之际,终日云雾缭绕,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山地土质肥沃,加之培客土的习惯,使得茶蓬茂盛,叶片肥厚嫩软。
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工艺独特。经过发酵后的锅炒、复揉和熏焙等工序,使得茶叶条索肥实、色泽乌润。冲泡后的汤色红浓,香气高长且带有松烟香,滋味醇厚并带有桂圆汤味。即便加入牛奶,茶香也丝毫不减,反而形成糖浆状的奶茶,液色更加绚丽多彩。
在19世纪70年代,正山小种红茶运销欧美各国,年产高达吨。然而,由于战事影响,产量逐渐减少,至年几乎绝迹。50年代后,随着消费群体的恢复和发展,正山小种红茶的产量维持在吨左右,主要出口欧美地区,如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仅少量在国内市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