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园绿茶更香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2612874545781385&wfr=spider&for=pc
金秋时节,《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福建省南平武夷山市、建阳区、光泽县走访,感受到国家公园为闽北大地发展注入的蓬勃动力。《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成编辑高雪梅年5月17日,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桐木村景观(姜克红/摄)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横跨福建、江西两省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赫然在列,这块集生态宝库、瑰丽风景、文化名山于一身的传奇之地,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金秋时节,《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福建省南平武夷山市、建阳区、光泽县走访,感受到国家公园为闽北大地发展注入的蓬勃动力。自年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特别是近一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以最严管控呵护美好生态,推动“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成现实。亮眼成绩单在建阳区黄坑镇坳头村村口,伫立着五株树龄约年的参天大柳杉,被村民称作“五柳关”。茶马古道兴起时,这里是武夷茶通往江西河口的重要关口,记录着武夷人靠山吃山、以茶为生的悠久历史。前些年,随着武夷岩茶在市场上走俏,“种十亩田,不如种一亩茶”的说法不胫而走,“山上毁林种茶、山下违建加工”一度十分突出。当地干部坦言:“一亩茶山收益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不在少数,受高额利润驱使,毁林种茶屡禁不止,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也影响了茶树生长环境,降低了茶叶品质。”试点国家公园建设以来,茶山整治成为摆在武夷山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武夷山市掀起茶山整治专项行动,林业、生态环境、检察院等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通力配合,持续恢复被破坏的森林植被体系。截至年9月底,共整治茶山3万余亩,其中国家公园范围内余亩。作为武夷岩茶主产区的星村镇,共有茶企近家,茶产业年产值约8亿元。该镇党委书记曾智敏说:“打响茶山整治‘持久战’,对年以后新增的违规茶山全部拆除,全镇年以来整治茶山超过万亩,对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坚持保护优先,以最严管控呵护最好生态。”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部负责人廖传平说,将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实行差别化分区管控。对核心保护区实行最严格保护,原则上只对科学研究、考察、监测等活动进行开放;一般控制区则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符合管控要求的有限人为活动。实现天地空一体化监管,向大数据要生态效益。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生物资源、林业有害生物、森林覆盖率等信息。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介绍,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无人机技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及时掌握国家公园森林火情、松材线虫病、环境容量预警等情况,实现动态监管。“网格化”管理,织密防护网。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吕兆平说,将国家公园范围划分为98个网格,管护员、护林员、哨卡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加强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全天候巡查监管。本刊记者随桐木执法中队护林员钟高旺巡山,他厚厚的背包里装满了干粮、应急包等物品,腰后用绳子别着一把柴刀,不时打开手机上的“巡山助手”App上传巡山实况。“发现山林毁坏、松材线虫病、火灾隐患等情况,都需要拍照或录像上传,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通过App与后台连线。”钟高旺说,“每个月至少要巡山12次,每次短则4公里,长则超过8公里。”据统计,一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共组织巡护余人次、巡护里程2.9万公里,查处破坏生态资源案件24起、处罚24人。试点建设国家公园以来,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重要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一系列新物种被发现:武夷山卷柏、璞云舟蛾、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凤仙花、武夷山对叶兰……一组组数据见证着生态持续向好: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余种;森林植被加快恢复,覆盖率达96.72%。推进“三茶”统筹发展国家公园不能建成无人区,也不是隔离区。“我们主张‘用10%面积的发展,换取90%面积的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陈威说,“着力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管理模式,打造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绿色产业体系。”走进武夷山深处的嘉叶山舍,一场清新的山雨过后,幽静的青石板步道铺满落叶,素雅白墙的新式建筑独具韵味,在负氧离子“爆表”的空气中做深呼吸,馥郁茶香沁人心脾。登高眺望山舍不远处的生态茶园,茶农正在躬身劳作,一垄垄茶树郁郁葱葱,与蓝天、白云、溪流相互映衬,一列列国家公园的宣传彩旗迎风招展,宛若一幅山水、人文相得益彰的油彩画。“以生态茶园模式产出的茶产品,已逐渐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山舍则用以展示武夷山茶文化,成为茶旅融合的载体,国家公园的金名片和武夷岩茶的品质优势得以融合。”福莲嘉叶负责人何世安说。生态茶园模式,即茶树间套种大豆、油菜,利用大豆的生物固氮效果作为“绿肥”,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从而保住土壤养分,提高茶叶品质。“曾经因为茶山出现土壤酸化,导致茶叶口感不佳、市场反应差,生态茶园推广后,这一问题得到极大改观。”星村镇黄村村党支部书记祝旻说,“全村已有多亩茶山采用生态茶园模式,虽然茶产量比原先下降约三成,但茶品质提升明显,市场价格也较以往翻倍,实现茶农增收和生态改善的双赢。”由零星试验到连片推广,在如今的武夷山国家公园,“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生态茶园,正成为越来越多茶农的自觉选择。武夷山市委书记杨青建介绍,年8月启动全域生态茶园建设,按照“十四五”期间设定的目标,到年全市将基本建成近15万亩高标准生态茶园。武夷山市的实践探索,是南平市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推动茶产业全产业链融合的缩影。截至今年9月底,南平市已建成绿色生态茶园39.9万亩,打造绿色生态茶园示范基地30个,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双世遗”加持国家公园金字招牌,武夷山从一张旅游名片成为全民共享的生态品牌。刚刚过去的国庆小长假,武夷山旅游市场强劲复苏、逆势上扬。统计显示,今年“十一”假期,武夷山累计接待游客23.22万人次,较年同期增长.6%,较年同期增长12.83%。探索生态补偿机制,让“社会得绿、林农得利”,有效破解林农增收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星村镇程墩村的14名村民,在年上半年拿到了一笔总共5万多元的收入,这源自他们与国家公园管理局签订的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合同。针对毛竹林实施的地役权管理,是武夷山国家公园首创。实施地役权管理,即毛竹林的林地、林木权属不变,国家公园获得经营管理权,林农不得开展采伐竹材、采挖竹笋等经营活动,每年每亩补贴元。截至年9月底,国家公园范围内已有4.5万亩毛竹林实施地役权管理,共拨付补偿款.9万元。包括地役权管理在内,武夷山国家公园共设定生态公益林补偿、天然商品乔木林停伐管护补助、林权所有者补偿等11项生态补偿内容。其中,对园区内生态公益林按每年每亩32元的标准进行补偿,比园区外多9元。桐木村党支部书记王坤武说:“一系列创新机制让资源变资产,村民最多每年可以领取近元补偿款。”据统计,通过生态补偿,村民可分享国家公园红利,国家公园范围内的桐木、坳头两个行政村人均收入较年明显增加,分别比周边村高元和元。5月10日,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工人在采茶(姜克红/摄)政策红利惠及社区年2月,一场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