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山村面貌不遗余力记光泽县华桥乡大

“只要我在村一天,就要为村民多做实事。改变山村面貌,助力山村发展是我工作的责任。”何锦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大禾山村地处闽赣边界,辖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近人,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被南平市列为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村里急需一位改变落后面貌的引路人。正因如此,年5月,何锦华从南平市工信局下派到光泽县华桥乡大禾山村担任第一书记。

党建引领促发展

下派后,何锦华第一时间走访村老党员、老干部,了解到大禾山村之所以被列入软弱涣散村,一是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村两委班子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思想保守;二是产业发展落后,村民种植单一,增收渠道不多。

找到原因,何锦华第一件事就是抓村级组织建设。他抓住村级组织换届这一契机,物色推荐了两名年富力强的乡土人才,一名担任村支委,一名担任村委。他还培养、发展一名优秀村干部入党和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同时,为加强支部党建工作,他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村委会各项规章制度。搭建广电网络党建学习平台,强化党员学习教育。改善党群服务条件,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升级改造,并于年搬迁至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换届后的大禾山村“两委”班子人心齐,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谋发展。两年后,实现“软弱涣散村”摘帽出列。党建、综治、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进位明显。年村集体收入由年不足10万元增加到27.07万元。年被南平市委政法委评为“四无”平安村。

发展产业助脱贫

如何解决大禾山村增收渠道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何锦华对各个村民小组进行逐一调研,理出发展路子,决定以党建引领,发展特色经济。他带领村两委干部流转土地亩,成立“光泽县鑫荣种植合作社”,发展高山萝卜、小香薯种植,申请注册“闽源大禾山”商标。

年上半年,因受疫情影响,鑫荣种植合作社6万斤萝卜滞销。何锦华了解情况后,四处联系采购商,打通销售渠道。当晚就联系到一位厦门的采购商订购了1万斤萝卜。第二天,又联系圣农公司食堂采购了斤……短短5天时间,6万斤萝卜就销售一空,为合作社减少了经济损失。两年内,他帮助合作社销售了40万斤萝卜。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为贫困户增收提供保障。黄达泉是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何锦华动员他到合作社工作,黄达泉靠自己在合作社的辛勤劳动和各级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已实现脱贫。

大禾山村共有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50人。几年来,通过异地搬迁、产业扶贫、公益性岗位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等措施,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办实事不为留名

到村上任后,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先后修建、改建茅店、碗窑二座水泥桥;安装太阳能路灯65盏,解决全村道路夜间照明问题;修建茅店至碗窑沿线水沟余米;将原村部改建为村一体化达标卫生所,方便村民看病就诊。他创新工作机制,成立党群志愿服务队,实施联护共治、评选最美庭院、设立爱心美德公益超市、定时定点收集垃圾、拆除危房旱厕、旧宅基地复垦、植绿护绿等措施,不断完善民生基础设施,促进全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疫情期间,何锦华带领党员群众筑牢防疫城墙。他向上级争取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走访宣传、摸排登记、劝导值守……连续奋战30多个日夜,正如他所言,“防控疫情,第一书记就应该带头战斗在一线。”在得知80岁高龄瘫痪贫困户何素娥出现高烧症状后,何锦华当即披上雨衣,带领村医吴明章赶往其家中听诊,安排车辆医院就治。

接连一个多月坚守在抗疫一线,何锦华身体免疫力下降,加之长时间累积风寒,右半边脸部肌肉压根动弹不得,在医生的要求和家人的劝说下,这位“拼命三郎”才住院接受治疗,主治医生说若治疗时间延迟48小时,脸部就得偏瘫。住院期间,何锦华还牵挂着村里的房屋安全质量排查工作,身体还未完全恢复,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至年5月,何锦华驻村已在第一书记任上工作3年时间,他为村民默默奉献,不图名、不图利,只是尽心地工作,为村民服务,为全村办实事。正如该村党支部书记吴金龙所说:“何书记这个人比较务实,能放下身段,待人亲切,深入群众,帮助我们大禾山村办了许多实事。”谈到驻村工作,何锦华说,大禾山村是他的第二故乡,驻村经历令人难忘,自己十分珍惜与村干部、村民在一起的日子,感谢大家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张玉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